这个问题事在儿童,但根在大人。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很多时候,大家并不是讨厌孩子,而是对孩子背后父母的失职、无动于衷感到愤怒。
另外有些媒体也喜欢对这类事件过度渲染,突出矛盾。其实仔细想想,公共场合难道只有幼童哭闹吗?也有抽烟的大汉,大声打电话的大叔,开外音刷视频的大妈,但很少有人公开指责他们。
每年关于幼童公共场合哭闹被指责辱骂的报道层出不穷,导致很多父母带年幼孩子出门时战战兢兢,觉得:
“孩子在公共场合哭闹太丢脸了。”
“路人责备的眼光像刀子扎在身上一样。”
难道社会上对孩童容忍度真的变低了吗?
我觉得并没有,我看过央视教育平台的一个采访,关于暑假期间高铁上孩子吵闹的看法。其实社会上多数人还是善良的,尤其是自身有小孩的,他们能体谅父母带孩子的不易,基本上都会选择原谅,除非实在忍无可忍,才会出面制止。
如果这个时候孩子的父母有公共道德素养,及时安抚、教育好孩子,一般不会产生矛盾。
关键还是在于相互理解,友好沟通。
矛盾多发生于,孩子父母一方不肯认错,还指责他人管得太宽,或者拿孩子年龄太小当借口,说出让人更气愤的话:
“你一个大人跟小孩计较什么?”
“有本事你别生小孩啊!”
矛盾也发生于,指责者毫不关心事情起因,只要求马上恢复平静,语气咄咄逼人,口出恶言,说出伤害人话:
“最讨厌带孩子出门又管不好的人。”
“这么小的娃就不该带出来!”
说来说去,都演变成大人之间的矛盾,所以我才说并不是社会对孩童的容忍度降低了,而是浮躁的社会下,人们都站在自身的立场,很难相互理解。
我也是一个孩子的妈妈,在公共场合,我会提前做好各项准备,努力管好自己的孩子。因为我觉得父母首先得有公共道德素养,才能预防自己的孩子成为熊孩子。当一个父母有公共道德素养时,他/她一定会在出行前做好各种预备方案,让孩子能安静出行。
我看到过非常细心的妈妈,带低龄孩子乘坐飞机,怕孩子吵闹,贴心地为四周的乘客准备了小礼物,里面有耳塞、小手工、小零食等。相信乘客感受到她的素质,也不会刻意为难。
父母是最了解自己孩子人,带孩子去公共场合时,我们可以提前找好能让自己孩子安静的方式。比如我家是5岁的男孩,我知道他一看蜘蛛侠动画片就安静,我6岁小外甥一看奥特曼动画片就安静,8岁小侄子玩起小颗粒积木就聚精会神,隔壁邻居6岁小男孩给点零食吃就乖得不行。
如果父母有心,多准备一些孩子喜欢的玩具、零食、绘本、动画片,让孩子在公共场合中尽量保持安静。如果不小心打扰到别人,一定要诚恳道歉,请求谅解,这也是教会孩子应有的公共道德素养。
总之,只要有心,态度好,周围的人能感受到你在刻意安抚孩子、维持安静,即便孩子偶尔出现状况,也能互相体谅,而不是起冲突。
当然,作为一名男孩的妈妈,我想说,尽管做好了万全准备,有时候真的是身不由己。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精神科主任医师接受采访时曾说:“儿童对自己行为、情绪的控制能力落后于成人,他们对大人的指令理解和执行能力差,他们的有效注意力时间短,容易坐不住。”
所以养育孩子真的是个复杂、困难又烦恼的事,不仅需要父母努力控制好自己和孩子的言行举止,更需要社会上的人们多一点理解。
标签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