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代将士穿在身上的防护装具。甲又名铠,《释名·释兵》:“铠,犹铠也。坚重之言也,或渭之甲。”中国先秦时,主要用皮革制造,称甲、介、函等;战国后期,出现用铁制造的铠,皮质的仍称甲;唐宋以后,不分质料,或称甲,或称铠,或铠甲连称。
铠甲的原身原为铁甲,始于春秋战国时期。各代铁铠甲往往因材因体而制,形制繁多。汉代称铁甲为玄甲,以别于金甲、铜甲。汉代军队已普遍装备铁甲。据测定,当时铁甲片由块炼铁锻成甲片后,再退火脱炭,具有韧性。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穿用者躯干及屑至肘部均用铁甲围护,铃形如半袖短衣。唐代的铠甲形制多样,据《唐六典》记载有十三种:即明光甲、缀鳞甲、山文甲、乌锤甲、白布甲、皂绢甲、布背甲、步兵甲、皮甲、木甲、锁予甲、马甲,主要供步骑兵使用。宋代以后,虽然火器出现,但铠甲仍然是重要的防护装备。
宋代镜甲有钢铁锁子甲、黑漆濒水山泉甲、明光细网甲、明举甲、步人甲等数种。
明代着眼减轻镜甲遵量,每付减至40斤至25斤,多为铁阀甲、锁子甲。
清朝前期装备的铠甲承袭明代工艺传统。又吸收了各族制甲工艺的优点,铁甲防护能力和外规装饰都有进步。故富博物院存清高宗弘历御用铠甲,由铜盔、护项。护膊、战袍、护胸、铜镜、战裙、战靴八部分组成。
甲衣内衬钢片,明哈片、哦疆边、饯袍上密缀铜星,一般武士的铠甲,制成坎肩、马蹄袖袍型式。战袍外绣花,密缀钢星。清末操练新军,改着西式军装,铁铠甲废止。
中国古代铠甲,由于材料、保存上的问题,能够完整保存至今的很少,大部分只能根据史籍和出土的零碎来推测研究。
我国古代基本使用札甲,年代久一点,连接铠甲的麻绳或皮条就会腐烂,造成保存不易。
而欧洲铠甲除了本身材料特点易于保存外,还因为有很多盔甲都是家族世代保存的,所以流传下来的也不少,再加上现在盔甲成为高档装饰品,更加深了现代西方人对盔甲的兴趣。
锁子甲在中国古代又称“环锁铠”。一般由铁丝或铁环套扣缀合成衣状,每环与另四个环相套扣,形如网锁。由西域传入中国,最早记载见于《先帝赐臣铠表》。《晋书.吕光载记》描述此类铠甲“铠如环锁,射不可入。”唐代极为盛行,并将此甲列为13种甲制之一明代和清代还仍有沿用。
古代所谓“金甲”东西方都有,是贵族为了显耀身份在铠甲上镀金而已。至于金丝甲,与其防护原理相似的应该是锁子甲,属于柔性铠甲,优点是透气性好,绝对重量小,缺点是防护能力差,不能抵挡大力的打击和刺击。
我国古代的盔甲并不轻。
在宋代,欧洲锁子甲的重量不过15公斤,15世纪时的哥特式全身甲也只有20公斤。
虽然17世纪最重的盔甲达到了42公斤,但普通的重型四分之三甲也只是在20——30公斤的范围内。
以重量而言,中国宋代的步人甲(步兵铠甲)是中国历史上最重的铠甲,根据《武经总要》记载,北宋步人甲由铁质甲叶用皮条或甲钉连缀而成,属于典型的札甲。
其防护范围包括全身,以防护范围而言,是最接近欧洲重甲的中国铠甲,但是也没达到欧洲重甲那种密不透风般的防护程度
①
中国古代盔甲各部位名称
一般而言,古代铠甲由铜盔、护项、护膊、战袍、护胸、铜镜、战裙、战靴八部分组成。头部:兜鍪、红缨、凤翅眉庇、面甲、顿项
颈部以下:
铔鍜(项圈)、肩吞、掩膊、胷甲、釬(臂鞲)
腹部以下
腹吞、袍肚(捍腰)、裈甲(前)、鹘尾(后)、裙甲
吊腿、拕泥遴
②
一副盔甲可以分为“盔”和“甲”两部分。
盔防护头部,甲防护躯干和四肢。而颈部较为特殊,防御颈部的部件有时被附装在盔上,有时是甲的一部分。
一件头盔的主体部分,被称为“盔帽”。
盔帽的外型一般为近似于半椭球的壳型,盔帽的防护区域为包括前额和后脑在内的脑部区域。部分盔体较小者,由于无法保证前额及后脑部分得到完整的防护,需要依靠其他部件来加强防护。
防护前额的部件称为“护额部分盔的前方会安装类似帽檐的部件,称为“盔檐”。
不少盔的顶部装有一个单独的部件,称为“盔顶”。部分盔顶上设有一个用来安插装饰物的管状部件,由于不少头盔的装饰物为丝线组成的缨穗,称“盔缨”,因此这个管状部件便称为“缨管”。
除了脑部之外,头部需要防护的区域还包括面部和两侧。防护面部的部件称为“面甲”。
防护头部两侧区域的部件称为“护耳”,护耳为耳朵、颈根两侧、太阳穴等区域提供防护。
颈部的防护包括咽喉、两侧、后颈三部分。防护咽喉的部件被称为“护喉”,而既可防护咽喉又可防护颈部两侧的部件被称为“护颈”,有的盔甲没有颈部部件,而是依靠延长的护耳为颈部的两侧提供防护。
防护后颈的部分称为“护项”,护项又称“顿项”,当护耳、护颈、护项连为一体,或护耳、护项连为一体时,仍可称顿项。
当护颈、护项连为一体,制成高领形状的部件,并安装在身甲上时,称“盆领”。
中国常见的头盔有青铜盔、皮盔、铁盔等。青铜盔一般为一体铸成,包括盔帽、护耳、盔顶等部件均铸在一起。
皮盔和铁盔多数为若干片盔片缀成,这种盔一般称为“札盔”。
札盔有用绳子连接或铆钉连接两种,分别简称为“绳接盔”和“铆接盔”。
当铁札盔使用较少的盔片制成时,一般需要条状部件把两个盔片连接起来,这种部件称“盔梁”。
如果盔帽为一整块板材制成,便称为“整体式盔”,一体铸造的青铜盔同样属于整体式盔的一种。约定俗成中,当札片盔的盔片数量较少时(如不多于四片),也可称整体式盔。
甲的主要防护区域包括躯干部分和四肢部分。
躯干部分包括胸腹部、背部、腰胯部、肩部、两肋。
四肢包括大臂、小臂、手部、大腿、小腿、脚部。
一般来说,不包括四肢部分的甲称“身甲”,较为完整的身甲,其防护面积可以涵盖胸腹部、腰胯部、肩部、两肋、背部。
如果身甲仅防护胸腹部,或胸腹部和背部,则称为“胸甲”,
防护不够完整的身甲,需要单独安装防护相应位置的部件。
防护肩部的部件称“肩甲”,防护两肋的称“护腋”,防护小腹的称“前挡”,防护后胯的称“后挡”,防护侧胯的称“侧挡”。
部分身甲的腰部与胸腹部构造不同,因为这部分的外形与短裙相似,因此称“腰裙”。
防护区域涵盖整条手臂的部件称为“臂甲”。
仅能防护大臂的部件称为“批膊”。
仅能防护小臂的部件称为“护臂”。
有时候,臂甲或批膊会和肩甲连为一体,这种情况下仍称臂甲或批膊。
防护手部的称为“手甲”。
防护腿部的部分称为“腿甲”。由于中国的腿甲大多为裙状,因此这个部位多称“腿裙”。
较大的腿裙可以为大腿和小腿同时提供防护,较小的则仅能防护大腿。单独的小腿甲则称为“胫甲”,防护脚部的甲称为“足甲”。
这些分类命名根据多种盔甲样式总结而来。大多数盔甲并没有同时拥有这些部件,同时,也有不少盔甲的部件是合多个部件为一体。此外,在不同的朝代,对于盔甲部件的称谓也不尽相同。
盔甲,是人类在武力冲突中保护身体的器具,也叫甲胄、铠甲。
其中盔与胄都是指保护头部的防具;铠与甲是保护身体的防具,而主要是保护胸腹的重要脏器之用。
盔甲,从出土的实物来看,古代战甲,多以犀牛、鲨鱼等皮革制成,上施彩绘;皮甲由甲身、甲袖和甲裙组成;甲片的编缀方法,横向均左片压右片,纵向均为下排压上排;胄也是用十八片甲片编缀起来的。
因为十八世纪以前,第一次工业革命以前,人类由于受到冶炼技术制约,没有发明钢。
欧洲古代的盔甲是不是铁皮做的不太清楚,但我国古代的盔甲就很丰富了。
金盔金甲,黄盔黄甲肯定是金子做的,富裕之时,可以做到满城尽是黄金甲。
银盔银甲,也叫白盔白甲,是银子做的。周瑜、赵云、马超的盔甲就是。
铜盔铜甲,也叫红盔红甲则是铜制的
铁盔铁甲,也叫黑盔黑甲则是铁制的。
此外,还有丝甲,蚕丝加金丝做的,金镂玉衣其实就是盔甲,由于制作成本昂贵,穿着轻巧、舒适,为帝王用品
藤甲,轻便有韧性,成本低,可大量装备,为士兵专用,缺点是怕火。
皮甲,原是为战马穿戴的防护品,以保护战马奔跑时,防止摩擦伤了战马。马鞍发明后,战马就取消了披挂皮甲,转为士兵用来防护,今天我们穿的马甲就是古时士兵用来防护的马皮甲。
帝王穿丝甲叫金镂玉衣,主帅穿金甲,可以在很多影视作品看到,一身金色;大将穿银甲,白光闪闪,再骑白马的话,威风凛凛;牙将、谷将穿铜甲,偏将穿铁甲,士兵就多了藤甲、皮甲、甚至有竹甲。
甲的材质好坏,也决定一个人的身份。
标签: